为提高各类传染病医疗救治水平,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医院科学持续发展,根据医疗体制改革要求,结合全市传染病医疗事业发展规划与客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新医院发展转型为抓手,以提升质量确保安全为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全力打造一所以传染病专科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现代化医院。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依靠政府重点扶持,依托组建医疗集团,借助综合性医院的专业技术力量,根据传染病医疗救治需要和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建立健全与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相匹配的综合应急救治体系,全力创建以感染病专科为特色的“大专科小综合”三级甲等现代化传染病医院,并建设成为全市的传染病医疗、科研、教学中心,在全市传染病医疗救治工作中发挥龙头作用。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面实现技术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环境一流和管理一流,医院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同类医疗机构前列。
三、具体目标
(一)基础建设目标:
完成新五院异地建设项目并通过整体验收,2017年全面完成基本建设并正式搬迁使用;2018年完成工程决算及审计工作。“十三五”期间根据医院发展需要,适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
(二)质量安全目标:
继续保持医疗事故零记录,医疗纠纷发生率、赔付率低于市级医院平均水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各项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加强设备安全管理,确保患者安全。加强紧急救援基地医院的处突能力建设,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可承担本市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诊疗工作。
专科各项质量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及三级医院标准,其中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5%,医学影像科诊断符合率≥80%,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90%,处方合格率≥99%,病案甲级率≥9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0,医院感染率≤3%,成份输血率≥90%。
(三)专科建设目标:
提高综合救治能力,尤其重视重症医学科及急诊医学科建设,建成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小儿传染病科、麻醉科、血液净化中心、耳鼻咽喉科、眼科、口腔科等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所需设置专科并能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传染病人患非传染性疾病、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及时有效救治,为周边群众提供一般性非传染性疾病医疗服务。坚持中西并举,推广中医多学科诊疗模式,促进中医在急诊、危重症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能力,提高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1.进一步加强现有专科建设:
(1)省级重点专科层面:中西医结合肝科通过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评估及省省重点周期评估,力争建成省级重点学科;完成传染科省级重点专科周期复评;检验科在市级重点专科基础上,完成ISO15189实验室认证工作,力争完成省专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
(2)市级重点专科层面:肝炎科、检验科完成周期复评;结核科创建成为市级重点专科。
(3)进一步加强急诊科、病理科、肿瘤科、神经内科、血液净化中心、营养科的建设,符合各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
2.稳步推进综合科室建设:
按照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健全综合科室设置,并在现有基础上自主推进急诊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建设。心血管内科、肾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小儿传染病科、麻醉科、血液净化中心、耳鼻咽喉科、眼科、口腔科由帮扶医院进行托管运营。
(四)科研教学目标:
到2020年,实现省市重点学科的突破,基本完成市重点传染病实验室、中德感染与免疫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设,科研产出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形成重点人才、青年人才,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和基础型人才梯队,打造一支省内领先的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医、教、研同步发展的现代化医院新格局。
1.科研平台上新台阶。建成“中德感染与免疫国际联合实验室”,并争取申报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成市级传染病重点实验室,逐步成为以传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和基础研究为核心的医学转化实践基地,建成省内一流的传染病生物样本库。
2.科研创新上新档次。实施“科教强卫”工程,组建科研团队与创新团队,集中力量开展高层次科研课题,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力争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
3.教学能力呈新水平。全面完成附属医院的教学任务,并配合学校做好教学职称的聘任工作,力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零突破;争取实现硕士生导师的零突破。
4.成果转化展新格局。加强对引进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卫生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应用,力争引进国内外医学高新技术10项,转化成果5项。
(五)护理管理目标:
1.加强专科护理人才培养。至2020年护理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95%,本科学历≥60%,硕士研究生≥3人;培养国家级、省、市级专科护士30名,专科护士再注册合格率100%;培养护理科研人才2-3名,专职护理教育人员1-2名,开设PICC专科护理门诊。
2.争创市级护理临床重点专科。对照市级护理临床重点专科要求,争创市级护理临床重点专科1-2个。推行专科疾病护理标准化建设,创建1-2个专科化临床护理示范病区。
3.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提高。至2020年,优质护理A类病房≥80%,;完善护士岗位管理,落实护士分层级岗位培训;建立慢性传染病外延护理机制;提升客服回访中心内涵,开展多形式、人文化的护理服务,病人满意度≥95%;各级优质护理服务第三方满意度≥90%。
4.提升护理科研能力。在研课题顺利结题,争取获得省市级护理课题1-2项;发表SCI论文1篇,中华级论文大于2篇/年;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至少2次/年以上。
(六)人力资源目标:
人力资源数量以能适应新医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科研教学工作需要为目标,按照确保总量的原则,在五年内人力资源总量逐步增加,满足“大专科、小综合”诊疗需求。力争到2020年,实际固定开放床位数与护理人员总数之比达1:0.6;医护比达到1:1.25;管理人员占核定编制人员总数比例在8-10%;专业技术人员总数比例在80-85%,工勤人员总数不增长,通过部门外包、自然减员逐渐减少。各级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100%,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率达到100%,结业考试合格率≥95%,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率、合格率达到100%。
1.调整人才结构。以临床医疗、医技、护理人员为重点,到2020年底力争使医、护、药、技人员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标准;各重点专科人才结构达到重点专科建设要求;学历结构明显提升,争取卫技人员中研究生学历人员不低于20%,医生中研究生学历人员不低于50%,药、技人员中研究生学历人员不低于10%。
2.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重点引进能推动现有各重点专科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及保障新开设“综合科室”良好运行的紧缺型人才;分类培养各层次专业人才,增强急救能力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力争引进或培养博士10名,省“333”培养对象2人。
3.积极探索落实公立医院改革创新举措。探索备案制管理及推进公立医院公益职能履行、社会效益增强的考核分配激励机制。
(七)信息化建设目标:
以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为保障,进一步提升医院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完善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动医院信息系统的融合发展。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努力达到电子病历分级评价四级水平,力争达到五级水平;争取通过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信息系统建设满足三级甲等医院评审要求,重点完成日常统计学评价数据采集监测系统、应急收费系统的建设,探索临床数据中心(CDR)、决策分析系统的建设;数字证书认证服务在各个信息系统的应用覆盖率达到100%,完成医疗可信数据转换,使各类电子病历资料保证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具有法律效力;医疗信息服务达到《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考核指标》要求,完成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患者调度智能管理;医院信息系统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第三级要求。
(八)设备配置目标:
根据医院业务发展,做好核磁共振MR、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数字胃肠机、钼靶机、螺旋CT和DR等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工作;根据新医院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肾病科、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血液净化中心等科室的逐步开设,做好新开科室医疗设备的配置工作;重点加大省市级重点专科传染科、中西医结合科、肝炎科、检验科等科室的医疗设备投入,确保重点专科的设备配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充分满足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需要。“十三五”期末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总值目标达1.2亿元。
(九)后勤保障目标: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医院安全发展;树立医院大物业、大后勤服务理念,在后勤服务社会化基础上,实行集中调度、集约管理、统一考核,提升医院大后勤服务保障品质,实现后勤保障工作高效率;依托能耗监管平台,加强能耗成本控制,做到能耗逐年下降,实现节能减排要求。
(十)行风建设目标:
全面提升行风建设制度化、长效化水平,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民服务宗旨进一步强化;行风院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四、具体任务及重点工作
(一)贯彻落实医疗体制改革并推进制度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江苏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意见》、《江苏省综合医改试点方案》等文件的精神,并按照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积极探索医疗集团管理新模式,切实推进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改革,推进规范化建设,落实责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加大对传染病医疗卫生工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传染病卫生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
(二)实现医院整体搬迁并平稳运行。
全面监管、督查工程建设质量与进度,按计划完成相关科室设备、设施的施工调试、工程竣工验收与决算审计工作。严格按搬迁计划完成医院整体搬迁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基建与后勤保障的交接,确保医院搬迁后的正常运行。
(三)完善诊疗科目设置并提升规范。
1.传染科:传染科诊治范围由狭义的传染病拓展到感染性疾病,顺利通过省级重点专科复评。同时以艾滋病诊治能力不断提升为抓手,争取省级科研1-2个立项,并成为无锡市艾滋病救治培训中心。引进及培养博士各1人,硕士2-3人,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
2.中西医结合肝科:进一步按国家综合医院中医药基地示范单位要求及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要求,扩大中西医结合肝科的影响力,提高中药饮片在临床肝病中的使用率,增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为专科重点病种,探索中医药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治疗作用。培养中医博士1人,后备学科带头人2人,期末力争创建为省级重点学科。
3.肝病科:由病毒性肝炎向非感染性肝病科拓展,以市肝病研究所为依托,形成以病毒性肝炎为核心,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为特色的结构齐全的强势科室,加强对肝病新技术的引进与使用,期内引进新技术1-2项。
4.肿瘤科:进一步健全介入科以及肿瘤化疗科两大架构,继续完善肝癌的非手术治疗体系以及其他实体瘤的内科化疗体系。
肿瘤介入专业方向:继续完善肝癌的非手术治疗体系,开展肝肿瘤以外的介入诊疗工作,包括门静脉高压方面的介入手术、其他内外综合科疾病中需要开展的介入手术;在肝癌的局部治疗方面,计划在原有射频消融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微波消融治疗;成立肝癌多学科诊疗团队(肝癌MDT),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成立我院肝癌诊疗中心。
肿瘤化疗方向:在传统化疗基础上结合现代诊疗手段,采用“个体化的诊疗”方案,进一步完善“时辰化疗、大剂量MTX治疗骨肉瘤”等创新性诊疗思路,制定消化道肿瘤、肺癌、淋巴瘤和软组织肿瘤诊疗规范,建立1-2个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引进在肿瘤内科学方面有一定研究基础或者成果的专业硕士以上学位人才1-2名,适时引进1-2名博士学位人员,力争5年后,本科室硕士学位以上人员达80%。高、中、初级人员比例达2:3:5。承担市级以上科研立项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5-10篇。“十三五”期内开放床位扩展到45张,床位使用率在90%以上,年住院病人1500人次。
5.神经内科:开设独立病区,核定床位45张,建立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床位设置4-6张。在以脑血管疾病、帕金森为特色的基础上,全面完善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有效推广神经康复治疗;建立合理、优化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建立1-2个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力争完成缺血性脑血管病卒中单元的建立,建立一支能随叫随到的溶栓和介入治疗队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引进博士研究生1名,中级职称专科人员1名,神经电生理人员1名,硕士3名。3年内,争取在科研方面有市、省级课题立项1-2项,5年内争取在研项目达2项;中文核心或中华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每年2-3篇,并有SCI论文发表。
6.呼吸科:以建设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为目标,联合苏大附院呼吸科以肺部小结节、肺癌早期发现与诊治、呼吸危重症救治、肺功能检测等几大方向进行重点发展,采购超声内镜、呼出气一氧化氮监测等关键性设备,新增专科门诊3个以上,适时开启呼吸危重症监护病室建设,为呼吸危重病人的救治提供软硬件条件。加快人才培养, 形成合理人才梯队,为学科发展提供保障,至少培养博士生1名。
7.结核科:加强结核病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提高,培育组建重症医护团队,开展结核内镜下治疗技术2项以上,拓展肺外结核诊治能力,构建市结核病诊治中心。以建设市级重点专科为引领,引进高层次专业人员2-3人,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形成结构合理梯队。
8.检验科:检验科分设门急诊检验中心、医学检验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完成ISO15189实验室认证工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项,省新技术引进奖1项,省级以上自然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15篇,累计影响因子30分以上,培养博士1人、硕士2人。力争完成省专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
9.消化科:结合临床需求,进一步拓展消化科的诊疗项目,开展和完善消化科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技术,全面开展消化科重点技术,满足患者需求。
10.药剂科:成立药学部,完善新医院科室设置(门诊药房、急诊药房、中药房、临床药学室、GCP、静配中心、中心药房、煎药室、药库房),完成静配中心验收;要创建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建立临床药学实验室,开展药物血药浓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监测。引进学科带头人1名,博、硕士2名。
11.重症医学科:加强传染病专科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建设,提高危重传染病人抢救成功率。建立较为完善的重症医学科,床位数达医院病床总数的3%以上,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达到0.8:1,监测、抢救设施设备符合重症医学科管理规范。
12.急诊医学科:参照《三级传染病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完成急诊科建设,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具备一定的救治能力。
13.皮肤性病科:诊疗范围以性病诊治为主,以性疾病诊疗能力提高为重点,在预防病毒性疾病(如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的复发上开展研究,力争达到市内领先水平。进一步开展皮肤美容治疗,开设激光美容中心。继续开展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工作,引进学科带头人1名。
14.病理科:引进医师及技术员1-2人,组建合理的人员梯队,能够具备独立的病理、细胞学诊断能力。
15.放射科:开展分子影像技术及MR诊断技术,培养综合性诊断放射人才,陆续引进硕士5人和技术员3人,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16.功能科: 随着医院的搬迁,专业的扩展,分设B超室、心电图室、超声介入治疗室及妇产科超声诊断室,重点开展超声介入治疗技术。引进学科带头人1人,高学历人才2-3人,特别是超声介入的专业人员1-2人。
17.血液净化中心:通过省级审核与验收,承担全市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透治疗。组建完善的医疗护理团队,开设专科门诊1个。
18.营养科:逐步完善营养科人员配置与软件设施,建立相对完整的营养科门诊和会诊制度;逐步开展肠内肠外营养工作。
19.体检科:进一步加强体检科建设,依托医院新增诊疗科目,取得健康体检执业许可,不断拓展体检业务,做大职业健康体检业务。
(四)加强科研创新能力与团队建设。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结合省、市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加强学科规划与整合,实施优势学科和发展学科建设计划。在原有的十二五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及省级重点专科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优势学科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明确学科发展目标,以鼓励和扶持跨学科联合和跨专业的交叉合作,推动系统内学科间的强强联合,实现具有公共卫生特色的重点学科的突破。
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1)建成“中德感染与免疫国际联合实验室”。 依托现有的闻玉梅院士工作站、肝病研究所,加强与国内高校及附属医院合作,开拓国际性交流渠道,与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埃森大学医院德国西部感染与免疫中心共同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联合实验室,借助实验室平台,共同申报高质量的课题、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基础与临床医学转化。
(2)推进生物样本库标准化建设。根据专科特点,建设具有传染病特色的生物标本库,建立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制定标准规范,形成资源共享,保证样本库的生物安全,实现大数据的共享分析模式,提高科学研究的规范性、严谨性,高效性。
(3)推进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建设。以传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和基础研究为核心,加快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传染病微生物鉴定和耐药、毒力特征分析的实验平台建设、传染病防控新型快速诊断技术开发及试剂研制、无锡地区病原微生物样本库及特征序列数据库建设,集服务、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四大功能于一体,加强实验室、中试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推”的有机统一。
3.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以提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导向,以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点方向和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一支研究型与临床型双栖医学人才队伍,形成结构合理,素质全面、层次清晰的科研人才梯队。
(1)培育创新团队。培育具有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医学创新团队,带动相关学科的提升。创新团队主要围绕一个研究方向、一种专科疾病、一项关键技术,进行应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有效解决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复杂疾病诊疗方面的难题。
(2)培养重点人才。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每个专学科培养1-2名重点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复合型人才,为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做好储备工作,确保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培植青年人才。挑选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通过导师带教以及国内外进修,提高其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的能力,培养一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骨干队伍,储备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
(4)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住院医师培训是提升医疗质量的治本之策,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教协同,根据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标准,切实抓好基地建设、培训考核、师资培训等,是提高培训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的必要前提,也是新医院顺利转型储备人才的必要手段。
4.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从体制和机制上鼓励和支持科学研究,营造崇尚创新的科研环境和氛围,通过院士工作站、肝病研究所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和调配,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作用,争取大项目,提升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研究项目的竞争力。
5.推动成果技术应用。
新技术的引进和成果转化以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肝病研究所、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为依托,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医药生产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平台,加强对引进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卫生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应用。
6.全面推动教学工作。
(1)加强附属医院建设。按照附属医院标准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流程,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十三五”期间,所有理论、见习、实习带教老师全部做到持证上岗,规范执业;并配合学校做好教学职称的聘任工作,力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零突破;争取获得硕士生指导老师的零突破。
(2)提升继续教育内涵。围绕卫生工作重点和发展需要,开展以提高业务能力为目标的继续教育,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寻找方便医务人员的学习方法和形式,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变,提升继续教育内涵质量。“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远程继续教育,提高继续教育的可及性、便利性和覆盖面。
(3)促进国际合作交流。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与国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及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加大力度支持高层次人才海外研修,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十三五”期间,力争参与国际间重大科研合作项目1项。
(五)推进专科护理建设并深化内涵。
1. 推行专科疾病护理标准化建设。
结合传染病实际落实标准化、规范化的疾病护理质量标准、专项护理技术质量标准,至2020年至少创建1个专科化临床护理的示范病区,争取传染科、重症肝炎科及结核科争创市级护理临床重点专科1-2个。同时,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建立慢性传染病外延护理机制,进一步落实政府慢病管理和老年护理的要求,加强结核病三维一体化的督导和慢性肝病患者的延伸性全护理;提升心理护理专科门诊的内涵,提高专病管理能力;依托红丝带关爱中心工作平台,推行艾滋病个案管理,开设个案管理师专职护士门诊;利用专科护士技术优势,开设专科护士PICC维护门诊;结合国家中西医示范基地平台,加快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提升专科服务能力。推进临床护理向真正的专科护理转型。
2.深化护士岗位管理,促进护患和谐。
一是深化护士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护理岗位管理及护理绩效分配方案,加强护士分层次培训考核。二是提升护理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护理协同教育,完善传染病护理见习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借助无锡现代护理职教集团平台,积极与无锡卫校、江南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等院校的护理教学合作,提升医院护理教学的能力。三是加强护理质量持续进。继续推进质量管理工具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包括品管圈、PDCA质控案例、个案追踪考核等,不断促 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加强护理专科准入,结合传染病医院单病种路径建立,配套完善护理临床路径工作,建立标准化的护理服务流程。四是优化“一病一品”、“一科一新”等护理项目化管理。2017年起在门诊、急诊、理疗科等特殊科室,从优化流程、保障安全、增进就医感受度、加强宣教等方面入手,争取在三年内形成一批具有专病专科特色的优质示范护理品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六)加强各类人才引培与管理创新。
1.切实加强人才引培工作。
(1)按人员类别划分:
一是管理人员。加快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高青年干部的管理能力。在政策支持下,加快卫生管理职业化建设,着重加强医政管理、后勤管理、卫生信息等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既懂管理又懂业务、具有战略眼光、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引进与培养力度,立足医院特点,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紧缺专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落实病理人员配置标准,保持急救人才数量与急救服务量的增长一致,增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速新开综合科室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完善,确保专科人才配置到位,结构合理;加强医技及相关保障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及业务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应对医院快速发展的综合科室诊疗需求;优化重点发展专(学)科人才梯队建设,人才结构符合重点专科建设要求;加强专科护理人才梯队的建设。
在大力引进与培养人才基础上,以“人才塔”三个层次周期培养为载体,造就一批高层次专家和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促进专(学)科人才队伍结构优化、梯队完备,带动整个专(学)科进一步发展。在现有人才基础上,高层次重点人才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得到显著提升。
(2)按人员结构划分
一是分布结构。补充人员时注意结构的调整,以临床医疗、医技、护理人员为重点,到2020年底力争使医、护、药、技人员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标准,促进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是学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到2020年底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学历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争取卫技人员中研究生学历人员不低于20%,医生中研究生学历人员不低于50%,药、技人员中研究生学历人员不低于10%。
三是职称结构。调整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高、中、初级岗位聘任总体比例按上级有关要求逐步调整,逐步提高高级岗位聘任中护理、药学和医技人员的比例。
四是年龄结构。加强专(学)科人才梯队建设,注意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等层次人员的年龄结构,注重中青年人才的培养,避免出现人员结构断层。
(3)按素质要求划分
一是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各类人员知识化、专业化进程。到2020年,管理干部培养达到规范化要求,岗位培训率达到100%;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率及合格率达到100%,临床住院医师参加规范化培训率达100%,结业考试合格率≥95%。
二是依托重点发展专(学)科建设,加强重点高层次人才培养。通过特聘专家结对、院士工作站结对、中德实验室平台,加快培养医学重点人才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出能带动专(学)科发展,在重大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在疑难复杂疾病的救治方面具有显著能力、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
三是立足长远发展目标,加强重点发展专(学)科及省市级重点专科团队建设。以强化省市级重点专(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发展目标考核为手段,重点加强对团队核心成员领导能力的培训和团队其他成员的素质训练,建立创新型、学习型组织,有效激励团队成员,培育团队精神,促进专(学)科健康发展。
2.切实推进人事创新管理。
推进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管理改革,探索实行“标准核定、备案管理、岗位设置、分类聘用”,科学核定人员配置标准和岗位设置,严格落实岗位管理和分类聘用制度;推行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倾向;备案管理人员实行同岗同酬,并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探索实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公平社保待遇;探索建立以传染病专科医院为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院内绩效考核分配机制;试行年薪制与协议工资制,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以向“三高”倾斜为要求,充分发挥考核分配的杠杆与激励作用。
(七)强化信息网络基础与安全防护。
一是优化网络建设。医院内网、医院外网、医院设备网,三网实现逻辑隔离。内外网之间通过安全设备实现规范的数据交换,并进行数据安全审计。医院内网建设双核心网络,实现网络冗余和负载均衡。医院外网支持外部数据访问,实现业务数据共享。医院设备网独立运行,支持开展楼宇智能化、安防门禁监控、停车引导及收费、消息发布及广播电视、消费就餐等运营系统。全面开展信息安全认证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广数字证书应用(CA),构建可信的身份认证及数据共享交换机制。
二是加快数据中心建设。生产系统实现冗余,通过服务器、存储、数据库虚拟化技术实现数据同步和负载均衡,建立支撑后期容灾系统的双活数据中心。实现医院核心网络系统、核心应用及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安全及业务连续性。
三是建设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外网服务平台。实现应用的快速故障切换和资源最大化利用,为医院外网应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硬件环境基础,保证外网应用服务不中断。同时推进无线网络基础建设,为开展移动医疗及其它移动业务应用提供无线网络接入服务。
四是深化系统应用水平。新建和完善院感监测、传染病(慢病)监测、病历质量控制、护理质量控制、用药监管、不良事件监测、用血管理、单病种管理、交接班系统、临床知识库,实现医疗业务闭环管理;新建支持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分流的分诊导诊系统、无线医护管理系统、静配中心系统、血透管理系统、手术麻醉管理系统、治疗管理系统及职能管理所需要的各类系统;推进集成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解决业务系统异构、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传输标准等问题,完成电子病历数据集标准化、电子病历共享文档标准化、互联互通服务功能标准化;实现医疗数据的全面整合和利用,建立临床数据中心,加强大数据的应用,满足医院临床诊疗、科研需求、决策支持。
五是推进“云大物移智”等新IT应用。建设掌上云医,实现患者预约、诊疗信息、检验报告查询等功能;通过客户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开展互联网+服务;建设有线无线融合的医疗平台,实现OA、危急值提醒与处置、查房和护理的协同工作;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医院物资、人员管理。
六是积极参与区域医疗协同建设。根据上级部门的规划与要求,在十三五期间配合推进无锡智慧健康提升工程、推进居民健康卡使用以及区域医疗数据中心等在医院端的建设工作,做好异构系统的接口,开展区域信息系统协同服务,实现与区域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八)提升后勤保障品质与能耗监管。
一是根据新医院后勤服务需求特点,逐步整合保洁、保安、停车、洗涤、配送、绿化、水电暖设备维修管理等各类服务资源,在后勤服务社会化基础上,引入大物业管理理念,将分散项目集约整合,统一管理、统一考核、节约成本。
二是依托能耗监管平台,实现医院节能降耗。新医院投入使用后的十三五期间,在新医院普及使用节能设备、太阳能新能源等基础上,建立大型能耗设备(中央空调、蒸汽设备)用能考核绩效指标,同时充分利用医院建筑能耗监管平台和后勤综合管理信息智能平台构建后勤基础数据库,实现后勤水电汽等基础能耗在线监测、后勤物资成本支出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力争使综合能耗稳中有降(扣除能源价格调整因素),符合上级有关节能减排考核指标。
(九)开展创建健康促进医院活动
按照上级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完善有益于医患健康的规章制度,改善就医环境,把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全面融入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体系之中,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宣讲,大力普及大众传染病防控、保健知识,加强专业机构对高危人群、高危行为的干预管理,有效遏制传染病流行、蔓延,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推广循证健康教育理念。
(十)建立完善行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
一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省市第十三届党代会精神,按照上级相关专项工作要求,继续把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作为医院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以查纠“九不准”为重点,持续开展专项治理,加大对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全面提升行风建设制度化、长效化水平。
二要以“三好一满意”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依法执业意识,促进医院规范化管理和行业作风建设,维护患者的切身利益,完善患者满意度调查,改善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
三要加强商业贿赂行为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加强统方管理,对药品、耗材使用等信息实行加密管理,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严格统方权限和审批程序,严禁商业目的统方。要继续实行不合理处方院内公示和点评、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机制等机制,严格规范医生处方行为。
四要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规范和业务流程,完善监控体系。做到招标程序规范化,建立健全分权制衡工作机制,实行人员定期轮岗,实行透明运行、阳光操作、做到采购方式信息化、监督管理常态化。加强对医院服务和干部工作作风的督查和考评,完善业务科室对行政职能科室的满意度测评工作,增加和完善医生、护士测评环节。
五要以公立医院改革改革为契机,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眼点,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查找出医院存在的不足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坚持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确立创新升位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加以解决,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行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各条线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把发展传染病医疗救治事业、促进新五院更好更快发展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大事,把圆满完成“十三五”整体工作目标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根据本规划并结合本部门工作特点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确定工作目标和重点,将相关任务纳入年度计划,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二)确保政策支撑。根据本规划明确的具体目标和重点工作,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统筹协调,保障相关费用按时按需落实到位。要加强学科技术人才发展的顶层设计,按学科(专科)建设不同层面给与建设经费,省级重点专科专项经费不低于70万/年,市级重点专科不于40万/年,院级培育专科不低于30万/年。在新技术开展上给予便捷通道和项目落实督察,推行项目负责制,强化激励措施。在人才引进上从政策、经费上、工作环境上给予优先保障,配置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明确使用途径,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三)注重持续改进。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加强质量持续改进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各个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强化指导功能,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及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考核监管奖罚体系,按省市级质控中心各项质控要求,落实质量控制督查,实行质量安全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与执行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诊疗指南,规范技术准入制度和动态管理,依法行医;进一步健全完善三级质量控制网络,强化医疗核心制度落实;进一步进一步完善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汇报制度,强化医疗风险防范,确保患者安全。
(四)强化教育引导。充分强固职工素质,进一步发挥党委政治保障作用,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加强对职工集体主义教育,强化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及服务意识,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建立医院反腐倡廉网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的原则,采取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方法,强化职工廉洁意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加强医院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引导职工为医院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向心力,确保全院职工能紧密地团结在院党委和院行政的周围,使广大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奋发有为,积极向上,高度统一的整体,努力将医院建设成“服务标准化、管理现代化、专业特色化、操作规范化、流程科学化”,在无锡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医院。
六、实施与评价
本规划是我院“十三五”期间医院建设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各职能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结合本部门、本条线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年度计划及时序进度,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措施、狠抓落实。2017年底进行中期评估,评价规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对需要调整规划内容的,按照一定的审批程序进行。2020年底进行周期评估,总结本规划实施情况,为制定下期规划打好基础。